其實我對公里數沒有概念,回來之後查了高公局的資料,以中山高而言45公里大約是從重慶北路交流道到中壢,說真的,這真的是遠是近?我還是很迷惘。終究中橫與我們的距離以用質化量化的分析來評估效益,中橫的記憶無法秤斤計兩的存取,正如心靈的感受,言語從來無法形容。
然而再美的行腳之途,也需要專業的準備與適當的設計,心。覺旅可以滿足肉腳或是專業的你。上山前我對自己體能也說不準,平時很能走,但是心肺功能不算強,爬山我真的沒把握。
就是有一種專業,可以把人心、體能、期待、配速全部計算進去,讓行者在每一天行程結束後都覺得剛剛好。既擴展了意志力的極限,又結束在臨界的一點,完成的每個人只有驕傲與喜悅的榮耀加身,比起疲憊,自我價值的實現讓人更high了。
精算的結果出於經驗的累積,也源自於對人性的觀察與潛能的開發,讓人滿載而歸,也讓人回味無窮。
行走的距離與路程需要精算,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人生呢??
誰的人生沒有磕磕碰碰、高高低低?該相信人生是宇宙精算的結果?還是相信人生操之在我?又或者,其實兩者是一樣的,不過是視角的問題?
路程中,教練設計了許多對談,針對幾個主題與自己對話、與別人對話、深入的談、淺出的談,沒有限制,只有意願。
我是樂於分享的人,也期許自己是樂於傾聽的人。這轉變大約幾年,不算多不算少,剛剛好讓我有足夠的資源與能力聽出許多說者自己都沒發現的弦外之音,以及隱藏在表面之下的信念結構。
真正說起來,我聽的都是自己的故事。每個人的故事與煩惱真的都差不多,換個場景與時空,改個腳色與對話,就會發現別人的故事就是自己的,自己的故事就是別人的~怎麼會這樣呢?其實一點也不奇怪,表面上人們的情緒極端複雜,酸甜苦辣之中還分大辣、中辣和小辣,同樣就有微甜、半甜與全甜。這七轉八轉的不斷變身下去,情緒種類怕是無法計算。
但是真正的事實是,人的情緒只有兩種,一是愛,一是恨。而再追根究底,人只有愛,連恨都是假象。
恨來自於愛,沒有愛就不會恨。因為愛,所以放了太多期待,而期待不如預期時,就開始恨了,說穿了那也是愛,只是扭曲了......
而我們的人生就在這全然的愛與扭曲的愛中各自精采。
是不是放下期待,我們就只有愛的情緒?
首先~要問自己對期待的定義是甚麼?這樣才能真正檢視問題所在。是純真的期待?還是變身的控制?
健走時,教練們精算過的行程精密細微,沒有一絲差錯,然而過程與成果卻仍是變化萬千的。
教練能算出我們的體力與意志崩盤之前安全抵達目的地,卻無法計量出規律的腳步下潛藏了多少防衛與抗拒。
可以設計對話引導我們釋放壓抑的習慣,卻無法要求我們放下焦慮與控制。
可以規劃橋段讓我們覺察自然的律動,卻無法強迫我們願意與內在合一。
可以預料我們可以感受到山的善意與生命的動力而雀躍歡喜,卻無法幫我們打包往後的快樂人生。
原來人生與行程中這麼多的變數,最終歸因於意願。他人無法精算、無法預期、無法控制。
在意願之下,覺察並不困難,反而是一種習慣的養成。當我們願意向喜悅敞開,人生就能充滿力量,愛能充滿我,扭曲也能翻轉。然而,即使不選擇敞開,也無人可以評論,因為那是自己的人生,我們覺察、我們選擇,最終我們負責。
心。覺旅。就是覺察能量的敲門磚,去了~就知道。
在中橫,我敞開聽取自己曾經的故事,回想自己曾經的情緒,覺察自己目前的轉變,感謝自己願意給自己每個機會,唯有意願能讓我們知覺愛,唯有愛能讓我們恆常的安定與滿足。
健走時,教練們精算過的行程精密細微,沒有一絲差錯,然而過程與成果卻仍是變化萬千的。
教練能算出我們的體力與意志崩盤之前安全抵達目的地,卻無法計量出規律的腳步下潛藏了多少防衛與抗拒。
可以設計對話引導我們釋放壓抑的習慣,卻無法要求我們放下焦慮與控制。
可以規劃橋段讓我們覺察自然的律動,卻無法強迫我們願意與內在合一。
可以預料我們可以感受到山的善意與生命的動力而雀躍歡喜,卻無法幫我們打包往後的快樂人生。
原來人生與行程中這麼多的變數,最終歸因於意願。他人無法精算、無法預期、無法控制。
在意願之下,覺察並不困難,反而是一種習慣的養成。當我們願意向喜悅敞開,人生就能充滿力量,愛能充滿我,扭曲也能翻轉。然而,即使不選擇敞開,也無人可以評論,因為那是自己的人生,我們覺察、我們選擇,最終我們負責。
心。覺旅。就是覺察能量的敲門磚,去了~就知道。
在中橫,我敞開聽取自己曾經的故事,回想自己曾經的情緒,覺察自己目前的轉變,感謝自己願意給自己每個機會,唯有意願能讓我們知覺愛,唯有愛能讓我們恆常的安定與滿足。